子宫内膜炎的引起原因
子宫内膜炎可能由分娩或流产感染、宫腔手术操作、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炎症蔓延、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等原因引起。子宫内膜炎通常表现为下腹痛、异常阴道分泌物、月经异常、发热等症状,需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分娩或流产感染
分娩或流产后宫腔创面未完全愈合时,病原体易通过宫颈上行感染子宫内膜。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患者可能出现恶露异味、持续阴道流血伴下腹坠痛。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感染药物,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促进子宫复旧。
2、宫腔手术操作
人工流产术、刮宫术等宫腔操作可能破坏子宫内膜屏障,器械消毒不彻底时更易引发感染。典型症状为术后3-5天出现发热伴脓性分泌物。临床常用左氧氟沙星片、替硝唑栓进行抗感染治疗,严重者需宫腔灌注抗生素。术后需禁止盆浴1个月预防感染。
3、经期卫生不良
经期使用不洁卫生用品、经期性交等行为可使病原体逆行感染。患者常见经期延长、经血发黑伴有腥臭味。建议使用保妇康栓调节菌群,配合妇科千金片改善症状。日常应选择透气卫生巾并每2-3小时更换,经期避免游泳和性生活。
4、邻近器官炎症蔓延
输卵管炎、宫颈炎等邻近器官炎症可能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子宫内膜。这类患者多伴有腰骶酸痛、性交痛等复合症状。需联合使用桂枝茯苓胶囊消除盆腔粘连,严重者需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急性期建议半卧位休息减少炎症扩散。
5、性传播病原体感染
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占子宫内膜炎病因的较大部分。特征为黄色泡沫状分泌物伴尿道刺激症状。确诊后需伴侣同治,常用阿奇霉素分散片、盐酸多西环素片进行规范治疗。治疗期间须禁止性生活直至复查转阴。
预防子宫内膜炎需注意经期及性生活卫生,宫腔操作后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持续下腹痛、异常分泌物时应及时妇科就诊,避免发展为盆腔炎或输卵管粘连。日常可适量饮用蒲公英茶辅助消炎,但出现发热等急性症状时须立即医疗干预。治疗后建议每3个月复查阴道微生态,防止慢性炎症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