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循环衰竭
循环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或外周循环功能障碍导致全身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的病理状态,可分为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四种类型。
循环衰竭的核心是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或血管阻力异常,引发组织缺氧和代谢紊乱。心源性休克主要由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泵功能衰竭引起,表现为血压下降、皮肤湿冷和尿量减少。分布性休克常见于严重感染、过敏反应导致的血管扩张,典型症状为四肢温暖但血压持续偏低。低血容量性休克多由大出血、严重脱水造成,伴随心率增快和意识模糊。梗阻性休克则因肺栓塞、心包填塞等机械性阻塞影响血流动力学,可能出现颈静脉怒张和呼吸困难。
循环衰竭的进展通常分为代偿期、失代偿期和不可逆期三个阶段。代偿期通过交感神经兴奋维持血压,失代偿期出现器官灌注不足,进入不可逆期后即使恢复血流也会发生多器官衰竭。休克指数、血乳酸水平和中心静脉压监测有助于评估严重程度。治疗需针对不同类型采取扩容、血管活性药物、病因处理等措施,严重者需机械循环支持。
预防循环衰竭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大量失血或脱水,感染患者应早期抗感染治疗。出现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弱等休克前兆时需立即平卧并就医。康复期患者应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心功能,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监测体重变化以早期发现体液潴留。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尿量、神志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