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后跟肿痛是怎么回事
脚底后跟肿痛可能与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滑囊炎、外伤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局部封闭、手术等方式缓解。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反复牵拉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可能与长时间站立、肥胖、扁平足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明显。急性期建议冰敷缓解肿胀,慢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片等药物,配合足底筋膜拉伸训练。
2、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是跟骨骨质增生形成的骨性突起,可能与年龄增长、足部力学异常有关,行走时压迫周围组织可引发刺痛感。可通过穿戴足弓支撑鞋垫减轻压力,疼痛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或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3、跟腱炎
跟腱炎多因运动过度导致跟腱反复微损伤,表现为跟腱部位肿胀压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初期需停止运动并抬高患肢,48小时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可联合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酮洛芬凝胶等外用药物。
4、滑囊炎
跟骨后滑囊炎常由鞋子摩擦刺激引起,跟骨后方出现红肿热痛,按压有波动感。需更换宽松软底鞋,急性发作期可短期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若形成脓肿需穿刺引流。
5、外伤
足跟部直接撞击或扭伤可能导致软组织挫伤、跟骨骨折,表现为局部淤青、剧烈压痛。轻微损伤可通过弹性绷带加压包扎,疑似骨折时需拍摄X线片明确诊断,必要时行跟骨钢板内固定术。
日常应避免长时间行走或站立,选择足跟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每晚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若肿痛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发热、皮肤发红等症状,需及时至骨科或足踝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