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的5个目的
心肺复苏主要有恢复自主循环、保证重要器官供氧、预防脑损伤、延长抢救窗口期、为专业救治争取时间等5个目的。
1、恢复自主循环
通过胸外按压建立人工血液循环,促使心脏重新开始有效搏动。当患者出现心搏骤停时,心肌电活动紊乱导致泵血功能丧失,此时每分钟100-120次深度5-6厘米的按压可产生60-80毫米汞柱的动脉压,维持基础冠状动脉和脑灌注。按压时手掌根部需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确保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
2、保证重要器官供氧
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配合维持血氧饱和度。采用30:2的按压通气比,每次吹气持续1秒使胸廓抬起,潮气量约500-600毫升。这能使肺泡氧分压维持在60毫米汞柱以上,确保脑组织氧供。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可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因血液中残余氧气仍可维持数分钟器官代谢需求。
3、预防脑损伤
心搏停止4-6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脑损伤。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能使脑血流量达到正常的30%-40%,延迟脑细胞坏死进程。特别要注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每次中断超过10秒就会导致冠脉灌注压归零。使用反馈装置监测按压质量,确保按压频率、深度符合标准。
4、延长抢救窗口期
规范操作可将临床死亡状态延长至30分钟以上。在急救车到达前,持续心肺复苏能维持重要器官最低代谢需求,为后续除颤和高级生命支持创造条件。研究显示每延迟1分钟开始心肺复苏,患者存活率下降7%-10%,而早期高质量心肺复苏可使存活率提高2-3倍。
5、为专业救治争取时间
基础生命支持是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前提。急救人员到达后需立即进行电除颤、气管插管、药物注射等处理,而此前的心肺复苏能维持可除颤心律概率。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情况下,结合心肺复苏可使室颤患者的存活率提升至50%以上。
实施心肺复苏时需确保环境安全,快速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按压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变化和肢体反应,每2分钟更换按压者以避免疲劳导致质量下降。抢救成功后应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并安抚患者情绪。建议公众定期参加心肺复苏培训课程,掌握2020年国际复苏指南推荐的最新操作标准,家中可配备急救面罩等基础设备。日常加强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出现胸闷、心悸等先兆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