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肛裂的原因
肛裂可能由便秘、腹泻、分娩损伤、肛门括约肌痉挛、炎症性肠病等原因引起。肛裂通常表现为排便时疼痛、便血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温水坐浴、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便秘
长期便秘是肛裂最常见的原因,干硬粪便通过肛门时容易撕裂肛管皮肤。患者排便时可能出现刀割样疼痛,粪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液。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或开塞露辅助排便。
2、腹泻
频繁腹泻会导致肛周皮肤受粪便刺激发生糜烂,反复擦拭可能造成机械性损伤。这类患者常伴有肛门灼热感,排便后疼痛持续较久。需及时治疗原发肠道疾病,腹泻期间可使用蒙脱石散,同时保持肛周清洁干燥。
3、分娩损伤
经阴道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可能造成会阴及肛门撕裂。产后患者除肛裂症状外,多伴有会阴肿胀。建议分娩后24小时内冰敷减轻水肿,后期改用高锰酸钾温水坐浴,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利多卡因凝胶。
4、肛门括约肌痉挛
肛门括约肌过度收缩会导致局部血流减少,形成缺血性溃疡。这类患者常有排便恐惧心理,裂口多位于肛门后正中线。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软膏改善局部血供。
5、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可能累及肛管,导致深大溃疡难以愈合。患者往往伴随腹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需在消化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等药物控制原发病,严重者可能需要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治疗。
预防肛裂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适当增加全谷物和蔬菜水果摄入。避免久坐久蹲,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洗肛门。出现持续便血或剧烈疼痛时应及时就诊,肛裂反复发作可能需行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