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早期症状及治疗怎么办
直肠癌早期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局部切除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方式干预。直肠癌通常由遗传因素、高脂低纤维饮食、慢性炎症、腺瘤性息肉恶变、致癌物质长期刺激等原因引起。
1、内镜下切除
适用于黏膜内癌或直径小于2厘米的早期病灶,通过结肠镜进行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前需进行超声内镜评估浸润深度,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监测复发。该方法创伤小且能保留肛门功能,但存在病灶残留风险。
2、局部切除术
针对距离肛缘8厘米以内的T1期肿瘤,经肛门或骶尾路径切除肿瘤及周边组织。术前需通过MRI明确肿瘤分期,术后病理检查确认切缘阴性。该术式能避免造瘘但要求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后可能出现肛门失禁等并发症。
3、放疗
对拒绝手术或存在手术禁忌的早期患者,可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放疗前需植入金属标记物定位,治疗期间可能产生放射性肠炎。该方法能保留器官但五年生存率低于手术治疗,通常联合化疗增强疗效。
4、化疗
推荐使用卡培他滨片联合奥沙利铂注射液的方案,或伊立替康注射液联合亚叶酸钙注射液。化疗适用于具有高危因素如脉管浸润的术后患者,需监测骨髓抑制和神经毒性。药物治疗需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个体化调整方案。
5、靶向治疗
针对RAS野生型患者可使用西妥昔单抗注射液,VEGF高表达者可选用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和影像学评估,用药期间监测心脏毒性和出血风险。靶向药物常与化疗联用但费用较高,需警惕皮肤反应等副作用。
直肠癌患者术后应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如燕麦、西蓝花等,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建立规律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站,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定期复查肠镜、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及时就诊。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可参加患者互助团体获取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