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菌群是什么
大肠菌群是一类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阴性杆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等,常用于评价食品和饮用水卫生质量。
1、生物学特性
大肠菌群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多数有鞭毛能运动,发酵乳糖产酸产气。最适生长温度37摄氏度,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红色菌落。其细胞壁含有内毒素成分脂多糖,是引起感染后发热的主要物质基础。
2、卫生学意义
作为粪便污染指示菌,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可能存在肠道致病菌污染。我国规定瓶装水大肠菌群不得检出,餐饮具每100平方厘米不得超过3个。其检测结果能间接反映沙门菌、志贺菌等病原体存在的风险概率。
3、致病类型
部分大肠杆菌如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能引起腹泻,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导致痢疾样症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产生志贺毒素引发溶血尿毒综合征。新生儿可发生大肠杆菌脑膜炎,尿路感染常见由UPEC菌株引起。
4、检测方法
多管发酵法通过乳糖发酵管观察产气情况,滤膜法将水样过滤后培养计数,酶底物法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快速检测可采用PCR技术扩增uidA等特异性基因,培养鉴定需进行IMViC系列生化试验。
5、防控措施
食品加工需严格执行巴氏消毒,饮用水采用氯化消毒。医疗机构需加强器械灭菌,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出现腹泻症状时可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微生态制剂,严重感染者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生熟食品分开处理,肉类充分加热,蔬果清洗干净。外出就餐选择卫生达标餐馆,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生水。婴幼儿奶瓶需定期煮沸消毒,老年人及免疫低下者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出现持续腹痛、血便或发热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