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会引起什么病
大肠杆菌感染可能引起胃肠炎、尿路感染、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疾病。不同人群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存在差异。
1、胃肠炎
大肠杆菌是细菌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感染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菌株会产生肠毒素导致水样泻,严重时可引起脱水。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调节肠道菌群。
2、尿路感染
大肠杆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通过尿道逆行感染膀胱或肾脏。典型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和腰痛。确诊需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治疗可选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
3、败血症
当大肠杆菌侵入血液时可能引发败血症,常见于免疫力低下者或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呼吸急促、意识改变等全身炎症反应。需立即住院进行血培养和药敏试验,并静脉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广谱抗生素治疗。
4、新生儿脑膜炎
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能感染大肠杆菌导致脑膜炎,表现为喂养困难、嗜睡、前囟膨隆等症状。该病起病急骤且病死率高,确诊需进行脑脊液检查。治疗需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并配合对症支持治疗。
5、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特定血清型大肠杆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可能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儿童感染后风险较高,需进行血浆置换和肾脏替代治疗。预防重点在于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和未经消毒的乳制品。
预防大肠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肉类食品应充分加热,蔬菜水果要彻底清洗。处理生熟食需分开用具,避免交叉污染。日常加强手卫生,特别是接触动物或如厕后。婴幼儿奶瓶等用品应定期消毒。出现持续腹泻、血便或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免疫力低下者更需注意防护,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进行预防性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