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皮肤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是一种因铁代谢异常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积在皮肤组织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褐色或棕黄色斑块。该病可能与局部出血、静脉功能不全、遗传性血色病、慢性肝病、反复输血等因素有关。典型症状包括皮肤色素沉着、瘙痒、局部皮肤增厚,严重时可合并溃疡或感染。
1、局部出血
长期微血管渗血或外伤后红细胞破裂,释放的血红蛋白分解为含铁血黄素沉积于真皮层。常见于下肢静脉高压患者,伴随下肢水肿或静脉曲张。可通过加压治疗改善循环,必要时使用地奥司明片、羟苯磺酸钙胶囊等药物增强静脉张力。
2、静脉功能不全
下肢静脉瓣膜功能缺陷导致血液淤积,红细胞外渗后引发铁沉积。典型表现为踝部棕褐色斑片伴皮肤萎缩。需穿戴医用弹力袜,配合迈之灵片、七叶皂苷钠片等药物促进静脉回流,严重者需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
3、遗传性血色病
HFE基因突变引起全身铁过载,含铁血黄素可沉积在皮肤、肝脏等器官。患者常伴肝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全身症状。确诊需检测血清铁蛋白和基因检测,治疗采用定期放血或地拉罗司分散片等铁螯合剂。
4、慢性肝病
肝硬化患者铁代谢紊乱及门静脉高压可诱发皮肤铁沉积,多合并蜘蛛痣、肝掌等体征。需控制原发病,限制铁摄入,必要时使用恩替卡韦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护肝药物。
5、反复输血
长期输血患者体内铁超负荷,超出转铁蛋白结合能力后沉积在皮肤。常见于地中海贫血患者,需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使用去铁胺注射液等铁螯合剂治疗。
患者日常应避免搔抓皮损部位,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下肢病变者需抬高患肢,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水肿。饮食上限制动物肝脏、红肉等高铁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排泄。出现皮肤破溃、渗液等感染迹象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创面处理。建议每3-6个月复查血清铁代谢指标,必要时进行皮肤活检评估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