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中耳炎怎么办
宝宝中耳炎可通过保持耳部清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鼓膜穿刺引流、鼓膜置管术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部清洁
家长需定期用无菌棉签轻柔清理宝宝外耳道分泌物,避免污水进入耳道。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患耳,减少感染风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有助于减轻咽鼓管堵塞,但操作时需避免呛咳。
2、抗生素滴耳液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适用于细菌性中耳炎,能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使用前需将药液温热至体温,滴药后保持患耳朝上5分钟。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耳部刺痛或皮疹等不良反应。
3、口服抗生素
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对肺炎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效。需按疗程完整服用,避免耐药性产生。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腹泻,可配合益生菌调理肠道菌群。
4、鼓膜穿刺引流
对于鼓室积脓严重的情况,医生会在局麻下穿刺鼓膜排出脓液,迅速缓解耳痛和发热。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防止穿刺孔过早愈合影响引流效果。
5、鼓膜置管术
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手术放置通气管,平衡中耳压力。置管后需定期复查,防止通气管堵塞或脱落。游泳时需佩戴专业耳塞,防止污水经通气管进入中耳腔。
家长应避免让宝宝躺着喝奶,喂食时保持头高位以防奶液反流至咽鼓管。减少接触二手烟、尘螨等过敏原,感冒时及时治疗鼻塞症状。观察宝宝是否频繁抓耳、哭闹或听力下降,睡眠时可将患侧耳朵垫高促进引流。急性期可冷敷耳周减轻疼痛,恢复期适当补充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促进黏膜修复。若出现高热不退、颈部僵硬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颅内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