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肌肉疼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背部肌肉疼痛可能由肌肉劳损、姿势不良、外伤、脊柱退行性变、纤维肌痛综合征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局部酸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可通过热敷、药物缓解、物理治疗等方式改善。
1、肌肉劳损
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或重复性动作可能导致背部肌肉过度疲劳。常见于伏案工作、搬运重物等场景。疼痛多呈持续性酸胀感,休息后可缓解。建议调整工作姿势,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配合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2、姿势不良
驼背、脊柱侧弯等不良体态会使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长期可能引发慢性疼痛,晨起时症状明显。可通过核心肌群锻炼改善,如平板支撑、游泳等运动,必要时使用矫形支具辅助。
3、外伤
撞击、跌落等急性损伤可导致肌肉拉伤或撕裂。疼痛剧烈且伴随局部肿胀,活动时加重。急性期应冷敷止血,48小时后改用热敷。严重者需拍摄X线排除骨折,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等外用药物。
4、脊柱退行性变
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病变可能压迫神经根引发牵涉痛。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咳嗽时加重。需通过CT或MRI确诊,轻症可用塞来昔布胶囊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重症需考虑椎间孔镜手术。
5、纤维肌痛综合征
属于慢性广泛性疼痛疾病,特征为对称性压痛点。常伴随睡眠障碍、疲劳感。诊断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治疗可采用普瑞巴林胶囊联合认知行为疗法,保持规律有氧运动有助于症状控制。
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单侧背包或提重物。睡眠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侧卧时在膝盖间放置枕头减轻脊柱压力。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鱼类、蛋黄,适量补充钙质。急性疼痛期可尝试局部热敷或冷敷,若持续2周无缓解或出现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等警示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严重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