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液感染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血液感染可能由母婴垂直传播、皮肤黏膜屏障受损、医疗器械污染、免疫功能低下、院内交叉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静脉免疫球蛋白输注、生命支持治疗、感染源清除、严密监护等方式干预。
1、母婴垂直传播
母亲产道或血液中的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播给新生儿。临床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发热、呼吸急促、喂养困难。需立即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并进行血培养检查。
2、皮肤黏膜屏障受损
新生儿脐部残端、静脉穿刺部位等皮肤破损易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入侵门户。常见局部红肿、脓性分泌物伴体温波动。需用碘伏消毒创面,严重时联合注射用苯唑西林钠和盐酸万古霉素注射液治疗。
3、医疗器械污染
呼吸机管路、留置导管等医疗设备若消毒不彻底,可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等定植。特征为器械使用后突发高热、炎症指标升高。须及时拔除污染导管,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
4、免疫功能低下
早产儿因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更易发生真菌性败血症。表现为持续低体温、皮肤大理石样花纹。需输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针对白色念珠菌感染可使用注射用氟康唑治疗。
5、院内交叉感染
新生儿病房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菌传播可致暴发流行。典型症状为多重耐药菌感染伴血小板减少。需实施接触隔离,选用注射用替考拉宁等特殊级抗生素,必要时进行病房环境消杀。
新生儿血液感染期间应维持适宜环境温度,采用母乳喂养增强免疫力,每日进行皮肤护理与脐部消毒。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手卫生,奶具需高压灭菌。出院后定期随访血常规与炎症指标,观察有无脑膜炎等并发症迹象。出现嗜睡、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返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