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中的血块是什么
月经中的血块通常是脱落的子宫内膜组织与血液混合形成的凝固物,多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可能与经量增多、久坐不动、子宫位置异常等因素有关,若伴随严重痛经或异常出血需就医排查。
经期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时,会释放纤溶酶防止血液凝固。但当经量较大或血流速度较快时,纤溶酶来不及完全分解纤维蛋白,血液与内膜碎片混合后可能形成暗红色或紫红色血块。常见于经期第2-3天经量高峰期,血块直径通常小于2.5厘米,质地柔软易碎。
部分女性因子宫后倾或宫颈管狭窄导致经血滞留,血液在宫腔内停留时间延长后更易形成血块。长期保持坐姿也可能减缓经血排出速度。若血块持续出现且直径超过3厘米,或伴随经期延长、贫血症状,需考虑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腺肌症等病理因素。
日常可通过适度活动促进经血排出,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经期注意腹部保暖,饮用温水有助于缓解子宫痉挛。饮食上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补充因经血流失的营养。若血块反复出现且伴随严重腹痛、经期紊乱,建议进行妇科超声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