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灌肠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小孩灌肠需要注意操作规范、药物选择和不良反应监测等事项。灌肠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用于便秘缓解、肠道准备或药物给药,但儿童生理结构特殊,需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1、操作规范
灌肠前需确认导管型号匹配儿童年龄,新生儿选择6-8号硅胶管,幼儿用10-12号。体位采取左侧卧位并垫高臀部,插入深度为5-8厘米,灌注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0毫升以下。操作中避免暴力插管,灌肠液温度需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过冷易引发肠痉挛。
2、药物选择
儿童灌肠常用生理盐水或开塞露注射液,禁用肥皂水等刺激性溶液。药物灌肠需遵医嘱,如布洛芬栓剂用于退热时,要核对剂量与适应证。中药灌肠需过滤药渣,避免堵塞导管。早产儿慎用高渗溶液,防止电解质紊乱。
3、禁忌识别
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患儿禁止灌肠。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引发肠穿孔。近期腹部手术、严重痔疮或肛周脓肿者需评估风险。发热伴腹泻儿童应优先补液治疗。
4、过程监护
全程监测患儿面色、呼吸及哭闹情况,出现苍白、冷汗立即停止操作。保留灌肠时需辅助按压肛门5分钟,防止药液外溢。记录灌入量与排出量差异,超过20%需警惕液体潴留。早产儿灌肠后需监测血氧饱和度。
5、不良应对
发生黏膜损伤时用红霉素软膏局部涂抹。出现腹痛腹胀可热敷腹部,持续不适需就医排除肠穿孔。电解质紊乱表现为嗜睡或抽搐,应立即静脉补液纠正。过敏反应需停用药物并抗过敏治疗。
灌肠后2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残留液体排出。日常饮食增加西梅泥、火龙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培养定时排便习惯。家长应学习正规灌肠手法,家庭操作仅限于开塞露等简易方式,复杂灌肠须在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完成。反复便秘患儿建议完善甲状腺功能、脊柱发育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