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生黄芪与炙黄芪均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功效,但生黄芪偏于托毒生肌、益卫固表,炙黄芪长于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一、生黄芪
生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其核心功效为补气升阳,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状。生品药性走表,能促进疮疡溃破后愈合,常用于痈疽难溃或久溃不敛。现代研究表明其含黄芪甲苷等成分,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心肌缺血。使用生黄芪时需注意表实邪盛者慎用,避免与藜芦同用。
二、炙黄芪
炙黄芪为生黄芪经蜂蜜炮制而成,炮制后甘温之性增强,更擅补脾胃之气。适用于中气下陷导致的脱肛、子宫脱垂等症,常与升麻、柴胡配伍。蜜炙后多糖成分更易溶出,对辐射引起的造血功能损伤有保护作用。糖尿病患者使用需谨慎,湿热积滞者忌服。煎煮时宜后下,避免久煎破坏有效成分。
三、共同功效
两者均含黄芪多糖、皂苷类物质,具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能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有减轻作用,常与茯苓、白术配伍。均可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但炙黄芪对消化系统作用更显著。日常保健用量建议6-15克,急症可用至30克。
四、差异比较
生黄芪透表作用强,多用于体虚感冒、自汗盗汗;炙黄芪守中焦效力专,更适合胃下垂等内脏下垂症。生品可外敷治疗慢性溃疡,炙品宜内服调理气血两虚。实验显示生黄芪抗病毒效果更优,炙黄芪促造血功能更突出。临床选用需根据证候特点,必要时可生炙同用。
五、注意事项
两类黄芪均属温补之品,阴虚阳亢者须配伍滋阴药。服用期间忌食萝卜、浓茶,避免影响药效。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应小剂量测试,出现皮疹立即停用。孕妇使用需医师指导,儿童用量减半。贮藏需防潮防蛀,炙黄芪因含蜜糖更易变质。
使用黄芪类药材时建议根据体质选择剂型,气虚易感冒者可日常用生黄芪5克泡水代茶,脾胃虚弱者宜选用炙黄芪炖汤。配合适量有氧运动如八段锦,避免过度劳累耗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山药、红枣等补脾食材。若出现口干咽痛等上火症状应暂停服用,必要时咨询中医师调整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