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压缩性骨折后遗症
腰椎压缩性骨折后遗症可能包括慢性疼痛、脊柱变形、神经功能障碍、活动受限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等。腰椎压缩性骨折多由外伤、骨质疏松等因素引起,若未规范治疗或康复不当,可能遗留长期问题。
1、慢性疼痛
骨折愈合后局部形成异常骨痂或关节退变,可能刺激周围神经引发持续性腰背痛。疼痛常在久站、弯腰时加重,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配合热敷或低频脉冲电刺激改善血液循环。严重者需排查是否合并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
2、脊柱变形
椎体高度丢失可能导致驼背或侧弯畸形,改变脊柱生物力学结构。轻度变形可通过支具矫正,重度后凸超过30度可能需椎体成形术或截骨矫形术。日常应避免负重劳动,睡眠选择硬板床,加强腰背肌群锻炼如五点支撑法。
3、神经功能障碍
骨折碎片移位或椎管狭窄可能压迫马尾神经,表现为下肢麻木、肌力下降甚至大小便失禁。甲钴胺片、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可营养神经,若出现进行性神经症状需紧急手术减压。康复期建议进行直腿抬高训练预防神经粘连。
4、活动受限
脊柱稳定性下降会导致转身、弯腰动作困难,可能伴随关节僵硬。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初期以踝泵运动、腹式呼吸为主,后期加入游泳等低冲击运动。疼痛缓解后可尝试核心肌群激活训练,但禁止突然扭转腰部。
5、继发性骨质疏松
长期制动加速骨量流失,形成恶性循环。除补充碳酸钙D3片外,可遵医嘱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抑制破骨细胞。每日保证500毫升牛奶摄入,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避免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
腰椎压缩性骨折后需持续随访骨密度及脊柱形态,疼痛超过3个月应复查MRI评估愈合情况。日常生活中使用蹲姿替代弯腰动作,座椅加装腰靠维持腰椎生理曲度,体重超标者需减重以降低脊柱负荷。冬季注意腰部保暖,突发剧烈疼痛需警惕新发骨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