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孕妇得了丙肝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11-2061808次浏览

一般情况下,孕妇得了丙肝可以通过日常护理、母婴阻断进行处理。具体分析如下:

1.日常护理:丙肝孕妇一定要注意多休息,不能劳累,定期复查肝功,注意饮食的合理调养。禁止使用对肝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如抗结核病药物中就有好多有害物质。除此之外还不能饮含有酒精的饮料,更不能随意饮酒,要注意补充维生素。

2母婴阻断:丙肝主要通过母婴、性生活、静脉注射毒品、输血等途径进行传播,所以后代感染丙肝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建议丙肝孕妇在怀孕的后三个月,七、八、九月份要到医院各打一支丙肝球蛋白,同时丙肝准妈妈在分娩时,一定要缩短分娩时间,同时要避免羊水破裂,脐带出血,以免将丙型肝炎病毒传染给宝宝。宝宝出生后建议立刻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不过丙肝并没有丙肝疫苗。宝宝身体状态稳定后,还应该对宝宝进行丙肝检查,判断是否感染丙肝病毒。即使感染,在急性丙肝时期及时治疗也是可以彻底治好的。

相关推荐

丙肝复发原因
丙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以后会产生抗体,但这个抗体仅仅只有一个检测的作用,就是通过检测到体内这个丙肝病毒抗体阳性,代表感染了丙肝病毒。但是这个抗体没有保护性,不能够保护,防止再次感染丙肝病毒,而且丙肝病毒一共有六个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之间是可以相互再感染的。比如说这次感染的是基因一型,下一次有可能会感染基因二型。丙肝病毒的抗体没有保护性,得过一次丙肝,通过治疗把丙肝病毒清除了以后,还有可能再得一次丙肝,这就指的是丙肝的复发。一般丙肝病毒的治疗的话,目前来说采用的比较先进的办法,指的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的,抗病毒治疗的办法,既往传统的抗病毒的治疗办法是,干扰素加利巴韦林的治疗办法,但是因为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副作用多一些,所以现在一般会选用小分子化合物的办法,来抗丙肝病毒。
语音时长 01:11

2021-12-30

58402次收听

02:10
丙肝抗体阴性是什么意思
丙肝抗体阴性基本上可以排除感染的可能性。丙肝抗体的检查也是我们最常用的筛查,是否有丙肝病毒感染的一个检查内容,因为感染了丙肝病毒以后,丙肝抗体就会呈现阳性,如果抗体阴性,基本上就可以排除感染的可能性。有个别情况也要特殊注意,就是在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抗体还没有出现,但是确实感染了丙肝病毒,因为丙肝抗体的产生可能是在感染病毒以后30天到45天抗体才出现阳性,在这个之前抗体还没有出现,我们称为窗口期。如果高度怀疑病人有丙肝病毒暴露的这种可能性,那我们就要间隔一个月再次复查丙肝抗体,或者同时进行丙肝核酸的检测,以免造成漏诊。
02:04
丙肝会自己好吗
丙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以后,大约有20%~50%的人可以自发的清除,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力把丙肝病毒达到清除的目的。但是就算丙肝病毒清除了,身体仍然会产生丙型肝炎病毒的抗体,这个抗体是伴随终生的,所以就算清除了丙肝病毒,仍然可以检测到丙型肝炎病毒的抗体。一旦有了传染丙肝的这种危险的行为,一定要到医院来详细的检测,检测一下丙肝病毒抗体,检测一下丙肝病毒的定量,了解到底有没有传染丙肝病毒。千万不要有这种侥幸的心理。
01:52
丙肝病毒携带者是什么意思
首先在急性期的时候,可以检测一下有没有丙肝的抗体。然后三个月,六个月的时候各检测一次。等到六个月的时候,身体还没有检测出丙肝抗体,这个时候才代表没有感染丙肝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以后,大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慢性持续感染第二是转氨酶的持续升高第三是健康的携带丙肝病毒携带者,指的就是第三种。虽然这种病人感染了丙肝病毒,但是它没有引起肝脏的损伤,转氨酶没有升高,这个时候你的肝脏没有产生炎症,只是身体携带了这个病毒。丙肝病毒虽然没有对你的肝脏产生炎症,但是他也有可能会造成肝脏的肝硬化,甚至有可能会发生癌变。所以一旦发现丙肝抗体是阳性,我们就要定期的去监测,去了解这个丙肝病毒对你肝脏的损伤,甚至去治疗。
01:53
丙肝为什么会复发
丙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以后会产生抗体,但抗体仅仅只有检测的作用,没有保护性,不能防止再次感染丙肝病毒。丙肝病毒一共有六个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之间是可以相互再感染的。比如这次感染的是基因一型,那么下一次有可能会感染基因二型,这就是丙肝的复发。丙肝病毒的治疗的话,目前来说采用的比较先进的办法,指的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的,既往传统的抗病毒的治疗办法是,干扰素加利巴韦林的治疗办法,但是因为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副作用多一些,所以现在一般会选用小分子化合物的办法,来抗丙肝病毒。
夫妻之间丙肝传染几率
夫妻之间丙肝传染的几率大约有30%以上,丙肝是由丙肝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慢性传染性的疾病。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夫妻之间由于可以发生密切的生活接触,尤其是性接触可以造成丙肝病毒的传染。在性接触的过程当中,由于局部的皮肤粘膜的破损,可以导致体液的接触,体液当中可以含有一定量的丙肝病毒,造成夫妻之间的丙肝病毒的传染,大约发生率在30%以上,所以临床中会有夫妻同时是丙肝病毒感染者。由于丙肝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应用,对于丙肝病毒感染者来说,在疾病没有彻底治好之前,最好夫妻之间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病毒的感染。目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丙肝可达到完全治愈。
语音时长 01:20

2021-06-09

73830次收听

丙肝适合哪些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我们都知道,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比如高血脂等等,然而还有一些病人是不可以大量运动的,丙肝患者就是其中的一类,那么得了丙肝适合哪些运动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丙肝治愈标准是什么
目前治疗多是采用干扰素联合保肝护肝药物来治疗丙型肝炎,一般在在临床上认定丙肝患者清除体内病毒量,肝功能恢复正常以后就算是治好了,可是有些患者会发现随着时间以及年龄的增长有可能会病情复发,人们就会疑惑,丙肝治愈标准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常见丙肝症状表现
丙肝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严重的影响,因为丙肝的症状一般是不明显的,发现一般就是晚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伤害是很大的,丙肝也是一种会传染的疾病,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那么常见丙肝症状表现有哪些,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什么是治疗丙肝最佳方法
丙肝让许多患者没有办法正常的工作生活,有时还会给家庭带来无法承受的痛苦,好多患者经过长时间的治疗,但是并没有治好自己的病,那么问题就来了,治疗丙肝最佳方法是什么?我们现在就来解答一下,希望对丙肝患者的治疗有所帮助。
02:43
怎么治疗丙肝
丙肝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基因分型、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相关检测选择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周期。丙肝治疗既往主要采用的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这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都比较严重。另外就是药物联合治疗的选择方案,总体有效率达70%左右。随着2012年一些新的小分子化合物的逐步上市,这些丙肝药物的组合应用使得丙肝治疗的有效率提高到90%以上。通过医生的专业指导,丙肝治疗的有效率都可以达到90%以上。对于一些特殊的基因型或者特殊的疾病状态的患者,可能要采取一些加强治疗的措施,这样也可以使它的有效率能够得到非常明显的提升。
丙肝的早期症状
丙肝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有的是完全没有症状。没有症状并不能代表这个疾病没有进展,它可能出现隐匿性的慢性进展,包括感染丙肝病毒1到2周之后,出现食欲减退,全身乏力,容易疲劳,厌油,不喜欢油腻的食物,发热,腹胀,恶心,呕吐等,抽血化验发现肝功能出现异常,尿胆原阳性,出现黄疸,睡眠质量不好,感到头晕头痛,轻微的肝脾肿大,肝区有触摸的疼痛感和不适感,少数人感染丙肝病毒会发热。判断感染丙肝是需要抽血化验丙肝抗体和丙肝病毒的数量来进行确诊。平时不要喝酒,不要吃辛辣的食物,注意多休息,避免加重病情。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感染、性生活感染,以及通过母婴垂直等感染引起来的传染病。
语音时长 01:33

2019-12-30

57721次收听

丙肝窗口期
丙肝窗口期是指丙肝病毒侵犯人体之后,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前有一个窗口期。在这个期间人体已经感染了丙肝病毒,但是因为检测丙肝病毒抗体的灵敏性还不够,还没有办法检测出来,没有检测出丙肝抗体阳性。大多数感染丙肝病毒之后,两周到四周才可能出现丙肝抗体。在丙肝的窗口期,抗体虽然是阴性的,容易造成误诊的可能。丙肝的窗口期,大约的范围三个月到六个月,需要我们平时定期的随访,特别是出现高危行为的性生活,输血修脚,纹身,拔牙吸烟,纹眉,吸毒共用针头等,接触到可能有丙肝病毒的人和母体是感染丙肝病毒的婴儿都需要进行密切的观察,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等,早发现丙肝,早治疗。感染丙肝不要喝酒,不要过度劳累,不要过度熬夜等。
语音时长 01:31

2019-12-30

49494次收听

丙肝能彻底治好吗
丙肝能彻底治好。随着口服的直接的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丙肝的治愈率通过三到六个月的治疗,还是可以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急性期的丙肝病毒感染,少部分的人可以通过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掉丙肝病毒,恢复健康。大部分的会成为慢性的丙肝感染,主要的就是用干扰素素,利巴韦林,保肝片等辅助治疗增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肝脏的反复损害,增加肝脏的抗氧化性,预防肝脏出现纤维化的出现,阻断病毒出现突变,加快病情的恢复。丙肝病毒治后不能喝酒,不要熬夜,不要过度的劳累,不要吃发霉的食物,少吃腌制的食物,少吃油,损害肝脏的药物,食物等,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适当的活动。
语音时长 01:37

2019-12-30

54276次收听

为什么丙型肝炎患者容易得糖尿病
肝脏在血糖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导致慢性肝实质损害的慢性肝病均可影响正常的糖代谢,甚至可出现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约有80%的慢性肝病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