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外耳道炎
霉菌性外耳道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耳痒、耳痛、耳道分泌物增多等。霉菌性外耳道炎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使用抗真菌药物、避免掏耳、定期清理耳道、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治疗。霉菌性外耳道炎通常由潮湿环境、耳道损伤、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糖尿病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道干燥
霉菌性外耳道炎的发生与潮湿环境密切相关,保持耳道干燥有助于抑制真菌生长。洗澡或游泳时可用防水耳塞防止进水,若不慎进水可用吹风机低温档吹干。避免频繁掏耳或使用棉签清理耳道,以免破坏耳道皮肤屏障。日常可选择透气性好的耳机,减少耳道密闭时间。家长需注意儿童耳部清洁后及时擦干,避免残留水分。
2、使用抗真菌药物
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硝酸咪康唑乳膏、克霉唑溶液、氟康唑滴耳液等。硝酸咪康唑乳膏适用于念珠菌感染,克霉唑溶液对曲霉菌效果较好,氟康唑滴耳液可治疗多种真菌感染。用药前需彻底清理耳道分泌物,确保药物充分接触感染部位。若伴有细菌感染可能需联用氧氟沙星滴耳液,但须严格遵循医嘱。禁止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疗程。
3、避免掏耳
频繁掏耳会损伤耳道皮肤,增加真菌感染概率。耳道本身具有自洁功能,耳垢可随咀嚼动作自然排出。若出现耳垢栓塞应就医处理,不可用发卡、棉签等工具自行清除。瘙痒时可用轻按耳屏缓解,切忌抓挠导致继发感染。儿童因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观察其是否频繁抓耳,并及时制止不当行为。
4、定期清理耳道
耳道分泌物过多时需由医生进行专业清理,常用生理盐水冲洗或负压吸引清除。清理后可配合使用硼酸酒精滴耳液抑制真菌繁殖,但鼓膜穿孔者禁用。糖尿病患者清理后需加强血糖控制,因高血糖环境易致复发。清理频率根据分泌物量调整,急性期可能需每2-3天处理一次。切勿自行用挖耳勺等工具操作,以免造成外耳道损伤。
5、增强免疫力
免疫力低下者易反复发作霉菌性外耳道炎,可通过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改善体质。饮食中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补充维生素A、C、E增强皮肤黏膜抵抗力。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规范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抗生素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菌群失调诱发真菌感染。
霉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应选择宽松透气的帽子避免耳部闷热,枕巾需每周高温消毒更换。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减少黏膜刺激。洗澡后可用电吹风距耳部20厘米以上吹干残余水分,但温度不宜过高。若出现听力下降、剧烈疼痛或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警惕真菌性中耳炎等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稳定水平,定期复查耳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