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皮肤痒怎么了
骨折后皮肤痒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改变、神经修复、石膏过敏或皮肤干燥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骨折部位或固定器具周围瘙痒,多数属于愈合期正常现象,少数需警惕感染或过敏反应。
骨折后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可能导致组织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骨折愈合过程中神经纤维再生时可能产生异常放电,表现为针刺样痒感。石膏或支具固定部位因长期封闭易滋生细菌真菌,诱发接触性皮炎。骨折后活动减少导致皮脂分泌下降,加上固定器具摩擦,可能造成皮肤干燥脱屑。极少数情况下,开放性骨折伤口继发感染时,脓性分泌物刺激周围皮肤会引起剧烈瘙痒伴红肿热痛。
若瘙痒伴随皮疹、水疱或渗液,需考虑对固定材料过敏。糖尿病患者骨折后伤口愈合缓慢,高血糖环境易滋生微生物,可能加重瘙痒症状。长期卧床患者若出现下肢骨折部位瘙痒合并肿胀,需排查深静脉血栓。儿童骨折后因皮肤屏障功能较弱,更易因汗液滞留引发痱子样瘙痒。老年人皮肤萎缩且感觉神经退化,可能对瘙痒感知迟钝但实际损伤更严重。
骨折后出现皮肤瘙痒时,应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石膏固定者可尝试用冷风机低温吹拂止痒,但禁止插入异物搔抓。每日检查皮肤有无红肿破溃,对石膏边缘处可用棉签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刺激。选择宽松纯棉衣物减少摩擦,室内湿度维持在50%左右。若瘙痒持续加重或出现皮疹渗液,应及时就医排查过敏或感染,必要时更换为高分子夹板等低敏固定材料。恢复期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E及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皮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