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是如何引起的
急性肝炎可能由病毒感染、药物损伤、酒精刺激、自身免疫异常、毒素暴露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
1、病毒感染
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是常见病原体。甲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与饮食卫生相关;乙型肝炎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戊型肝炎在孕妇中病情较重。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并配合护肝治疗。
2、药物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片、抗结核药等可能造成肝细胞坏死。早期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严重时可导致肝衰竭。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解毒剂,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3、酒精刺激
短期内大量饮酒会引发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炎症,伴随恶心、右上腹痛。戒酒是关键治疗措施,可补充维生素B1注射液、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等营养支持,严重者需住院观察。
4、自身免疫异常
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时,会出现抗核抗体阳性,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等免疫抑制剂,配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淤积。
5、毒素暴露
误食毒蕈或接触四氯化碳等工业溶剂会导致急性肝损伤,常伴凝血功能障碍。需紧急洗胃清除毒物,使用注射用硫普罗宁解毒,必要时进行肝移植评估。
急性肝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每日保证2500-3000毫升饮水量,选择低脂高蛋白饮食如蒸鱼、豆腐等,避免油炸食品。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戒除烟酒等肝损伤因素,出现皮肤瘙痒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