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由什么引起的
新生儿黄疸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主要有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代谢能力不足、胆红素排泄障碍、母乳性黄疸、感染等因素。
1、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红细胞寿命较短,破坏后释放大量胆红素。胎儿期血氧分压较低,出生后多余红细胞被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这种情况多为生理性黄疸,通常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可通过多喂养促进排便排出胆红素。
2、肝脏代谢能力不足
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影响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早产儿该酶活性更低,黄疸程度往往更重。这种情况需要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进行光疗帮助胆红素代谢。
3、胆红素排泄障碍
胆道闭锁、先天性胆管扩张等疾病会导致胆汁淤积,直接胆红素无法排出。患儿可能出现陶土色大便和深黄色尿液,血清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这种情况需要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4、母乳性黄疸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较高,可使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肠肝循环。母乳性黄疸通常出现在出生后1周,持续2-3个月,暂停母乳喂养3天黄疸可明显减轻。
5、感染因素
新生儿败血症、TORCH感染等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和肝脏功能受损。感染引起的黄疸往往伴有发热、反应差、吃奶减少等症状,需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光疗降低胆红素水平。
家长应注意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范围和程度,按需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胆红素排泄,保持室内光线充足但避免阳光直射。如发现黄疸出现时间早于24小时、进展迅速、持续时间超过2周或伴有精神反应差、吃奶减少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医生会根据胆红素水平和临床表现决定是否需要光疗、换血等治疗措施,切勿自行使用药物退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