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什么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长骨干骺端。主要表现有局部红肿热痛、高热寒战、活动受限等,严重者可导致脓毒血症或病理性骨折。
1. 病因与感染途径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多由血源性感染引起,细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开放性骨折、邻近软组织感染扩散或手术污染也可导致。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基础疾病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发病与细菌毒力、局部血液循环特点及宿主免疫力密切相关。
2. 典型症状
患者常突发高热伴寒战,体温可达39℃以上。病变部位出现持续性剧痛,局部皮肤红肿、皮温升高,压痛明显,患肢活动受限。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烦躁拒食,儿童可出现假性瘫痪。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形成脓肿并穿破皮肤形成窦道。
3. 诊断方法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血培养可能检出病原菌。X线早期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发病1-2周后出现骨质破坏。核磁共振可早期发现骨髓水肿,CT有助于观察死骨形成。局部穿刺抽吸脓液进行细菌培养是确诊依据。
4. 药物治疗
确诊后需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等覆盖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疗程通常4-6周。疼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高热时配合物理降温。严重者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
5. 手术治疗
若药物治疗无效或已形成脓肿,需行钻孔引流术或开窗减压术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合并病理性骨折时需固定患肢。慢性迁延不愈者可能需行病灶清除术联合持续灌洗。术后需长期随访观察骨骼生长情况,警惕复发可能。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以减轻肿胀。恢复期逐步进行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肌肉萎缩。饮食需保证高蛋白、高维生素摄入,如瘦肉、鸡蛋、新鲜蔬菜等。定期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及影像学,监测治疗效果。出现疼痛加剧或新发发热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