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什么病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关节痛和皮疹。
1、病原体特征: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可分为三个基因型,其中东/中/南非基因型与亚洲基因型是主要流行株。病毒在蚊体内复制周期约8-10天,感染人体后潜伏期通常为3-7天。
2、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病毒通过雌蚊叮咬感染者后获得,在蚊唾液腺增殖后传播给新宿主。偶见母婴垂直传播和血液传播病例,但人际直接接触不会造成传染。热带地区全年可流行,雨季前后为高发期。
3、典型症状:
突发39℃以上高热伴寒战为首发症状,72%患者出现对称性多关节痛,以腕、踝、指间关节最显著。发病2-5天可出现斑丘疹,多从躯干向四肢扩散。约30%病例有结膜充血,部分患者伴随肌痛、头痛等全身症状。
4、诊断方法:
急性期可通过RT-PCR检测病毒核酸,发病4天后需采用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血常规常见淋巴细胞减少,部分患者转氨酶轻度升高。需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进行鉴别诊断。
5、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关节症状,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重症患者需监测血小板和肝功能,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风险。慢性关节痛患者可考虑康复理疗。
预防基孔肯雅热需重点做好防蚊灭蚊措施,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安装纱窗纱门。流行区居民应清除积水容器,穿着浅色长袖衣物。旅行者前往疫区前应了解疫情动态,归国后出现发热症状需主动告知旅行史。目前多个国家正在开展疫苗临床试验,但尚未有获批上市的预防性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