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
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主要有自主呼吸恢复、颈动脉搏动恢复、瞳孔缩小、面色转红润、肢体活动恢复等。
1、自主呼吸恢复
患者开始出现规律或不规律的自主呼吸动作,表现为胸廓起伏、鼻翼扇动或口唇气流。这是脑干功能恢复的重要标志,提示心脏泵血功能部分重建。此时应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避免过度通气。
2、颈动脉搏动恢复
在胸外按压过程中触及颈动脉规律搏动,频率超过50次/分且强度稳定。需注意区分按压产生的被动搏动与真实心搏,可通过同步心电图确认。搏动恢复后应逐步降低按压频率。
3、瞳孔缩小
散大的瞳孔直径从超过5毫米缩小至2-4毫米,对光反射从迟钝转为灵敏。反映脑干供血改善和颅内压下降,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敏感指标。但需排除阿片类药物影响。
4、面色转红润
口唇、甲床等末梢部位由紫绀转为红润,皮肤花斑样改变消失。表明外周组织灌注改善,微循环重建有效。此时应检查核心体温,防止复温过快导致心律失常。
5、肢体活动恢复
患者出现肢体自主运动或对疼痛刺激产生躲避反应,可能伴随呻吟或眼球转动。提示大脑皮层功能部分恢复,但需与脊髓反射动作鉴别。出现该指征时应立即评估意识状态。
心肺复苏过程中需持续监测上述指征变化,每2分钟评估一次循环和呼吸状态。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后应保持患者侧卧位,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维持正常体温。避免过早停止生命支持,所有抢救措施须持续至专业医疗人员接手。日常建议学习规范化的心肺复苏培训课程,掌握正确的按压深度、频率和人工呼吸方法,定期进行技能复训。公共场所应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突发心脏骤停时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