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缺钙引起的吗
骨质疏松不完全是缺钙引起的,主要与骨代谢失衡、激素水平变化、营养缺乏、遗传因素及药物影响等多重因素有关。
骨质疏松的核心病理机制是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导致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钙作为骨骼的主要矿物质成分,长期摄入不足确实会加速骨量流失,但单纯补钙无法完全预防或逆转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利用,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破骨细胞活性,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会干扰骨代谢。遗传因素如家族史可能增加患病概率,而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样是重要诱因。
少数情况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病等疾病会继发骨质疏松,这类患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部分抗癫痫药、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长期使用也可能导致骨密度下降,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预防骨质疏松需综合干预,建议每日摄入800-1200毫克钙和400-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优先通过乳制品、深绿色蔬菜等食物补充。规律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跳舞,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40岁以上人群可定期检测骨密度,绝经后女性和高龄老人应在医生指导下评估药物干预必要性,如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吸收药物。若出现身高缩短、驼背或轻微外伤后骨折,应及时就医排查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