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结构紊乱是怎么回事
肠道结构紊乱可能由肠道菌群失调、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修复等方式干预。
1、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高脂饮食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表现为腹胀、腹泻或便秘。建议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配合膳食纤维摄入。
2、肠易激综合征
精神压力或食物不耐受可能导致肠道敏感性增高,出现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缓解痉挛,配合低FODMAP饮食。
3、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会引起肠道黏膜损伤,伴随黏液血便和体重下降。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严重时需生物制剂治疗。
4、肠道肿瘤
息肉或恶性肿瘤可导致肠腔狭窄或梗阻,表现为便血和排便形状改变。需通过肠镜确诊,早期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5、先天性畸形
先天性巨结肠等发育异常会引起顽固性便秘,婴幼儿期即可出现症状。确诊后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术后需长期随访。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体重骤降时须及时消化科就诊,肠镜检查是明确肠道结构异常的金标准,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