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症状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的症状主要有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骨折风险增加、活动受限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可能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升高。
1、腰背疼痛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出现腰背疼痛,疼痛多为钝痛或酸痛,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负重后加重。疼痛可能与椎体微骨折或骨骼结构改变有关。疼痛部位多集中在脊柱中下段,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质量。
2、身高变矮
骨质疏松症会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使脊柱高度逐渐降低,表现为身高明显变矮。这种变化通常是渐进性的,可能在数年内逐渐显现。身高减少超过3厘米时应警惕骨质疏松的可能。
3、驼背
随着椎体前缘的压缩性骨折增多,脊柱后凸畸形逐渐形成,表现为驼背。这种姿势改变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压迫胸腔和腹腔器官,导致呼吸困难和消化功能异常。驼背程度与骨质疏松严重程度相关。
4、骨折风险增加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骼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称为脆性骨折。常见骨折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腕部和肋骨。髋部骨折对老年人危害最大,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和严重并发症。
5、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骨折或脊柱变形,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出现活动能力下降。日常活动如弯腰、转身、提物等动作可能变得困难。长期活动减少又会加速骨量丢失,形成恶性循环。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注意保持均衡饮食,确保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量进行负重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预防跌倒和骨折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应保持正确姿势,使用辅助工具如拐杖等增加稳定性,居住环境应消除绊倒风险,如保持地面干燥、安装扶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