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说喝酒伤肝呢
喝酒伤肝主要是因为酒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会直接损伤肝细胞,长期过量饮酒可能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酒精进入人体后,90%以上通过肝脏代谢。乙醇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醛,乙醛再被乙醛脱氢酶分解为乙酸。乙醛具有强毒性,会破坏肝细胞膜结构,干扰线粒体功能,导致肝细胞坏死。同时,酒精代谢消耗大量辅酶,影响脂肪酸氧化,促使脂肪在肝内堆积形成脂肪肝。长期酗酒还会激活肝星状细胞,促进胶原纤维沉积,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部分人群因基因缺陷导致乙醛脱氢酶活性不足,乙醛在体内蓄积时间延长,对肝脏的损害更为显著。酒精与药物同服时可能加重肝脏负担,例如对乙酰氨基酚与酒精联用会增加肝毒性风险。
建议成年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相当于男性每日饮用啤酒不超过750毫升,葡萄酒不超过250毫升,高度白酒不超过75毫升。饮酒前可适量进食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减缓酒精吸收速度。日常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空腹饮酒,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若出现食欲减退、皮肤黄染、肝区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肝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