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病理改变有哪些
慢阻肺的病理改变主要涉及气道炎症、肺气肿、气道重塑、肺动脉高压和全身性炎症反应。这些改变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相关,可导致进行性气流受限。
1、气道炎症
慢阻肺患者的气道存在持续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浸润。炎症介质如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等释放增多,导致黏液分泌增加、纤毛功能受损。这种慢性炎症可破坏气道防御机制,使患者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
2、肺气肿
肺气肿是慢阻肺特征性改变,表现为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扩大伴肺泡壁破坏。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吸烟等因素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分解肺泡壁弹性纤维。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小叶中央型、全小叶型和间隔旁型肺气肿。
3、气道重塑
长期慢性刺激导致气道壁结构改变,包括上皮化生、杯状细胞增生、平滑肌增厚和纤维化。小气道内径缩小、管壁增厚是气流受限的重要机制。气道重塑使支气管对刺激反应性增高,易出现气道痉挛和呼吸困难加重。
4、肺动脉高压
慢性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和重塑,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病理可见肺小动脉内膜增厚、中膜肥厚及血管壁纤维化。严重者可出现右心室肥厚和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是慢阻肺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5、全身性炎症
慢阻肺不仅是肺部疾病,还伴随系统性炎症反应。炎症因子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全身,可能导致骨骼肌消耗、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肺外表现。这种全身效应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急性加重频率相关。
慢阻肺患者需注意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接触。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呼吸操有助于改善肺功能,但需避免寒冷天气户外活动。均衡饮食应保证足够优质蛋白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D。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预防呼吸道感染。遵医嘱规范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定期复查肺功能,出现症状加重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