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手术后疼痛如何缓解
肛瘘手术后疼痛可通过药物镇痛、温水坐浴、调整饮食、适度活动、保持伤口清洁等方式缓解。肛瘘手术后的疼痛通常与手术创伤、伤口感染、排便刺激等因素有关,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护理。
1、药物镇痛
术后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双氯芬酸钠栓等镇痛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但需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若出现胃肠道不适或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2、温水坐浴
术后24小时后可每日进行2-3次温水坐浴,水温保持在38-40℃,每次持续10-15分钟。温水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括约肌痉挛,同时有助于清洁创面。坐浴后可轻柔擦干并更换无菌敷料,避免用力擦拭伤口。
3、调整饮食
术后应选择小米粥、蒸蛋羹、软烂的面条等低渣饮食,逐步增加香蕉、苹果泥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避免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规律进食有助于形成软便,减少排便时对伤口的机械刺激。
4、适度活动
术后初期以卧床休息为主,2-3天后可进行缓慢步行等轻度活动。避免久坐、久站或剧烈运动,防止伤口牵拉出血。活动时使用环形坐垫分散压力,如出现伤口渗液增多或疼痛加剧应立即停止活动。
5、保持清洁
每次排便后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生推荐的消毒液清洗肛周,从前向后轻柔擦拭。穿着宽松透气的纯棉内裤,每日更换1-2次。观察伤口有无红肿、异常分泌物或发热等症状,出现感染征象需及时复诊。
肛瘘术后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术后2周内禁止骑自行车、深蹲等可能撕裂伤口的动作,1个月内避免游泳和盆浴。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如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脓性分泌物等异常,需排除伤口感染或假性愈合可能。恢复期间可练习提肛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