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在什么情况下被吸收
牙根吸收可能由正畸治疗、牙周炎、外伤、囊肿或肿瘤压迫、特发性吸收等原因引起,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1、正畸治疗
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齿移动可能导致牙根表面轻微吸收,通常表现为牙根变短或圆钝。这种情况多为暂时性,停止加力后吸收可自行停止。建议定期拍摄X线片监测牙根状态,若发现进展性吸收需调整矫治方案。
2、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会导致牙槽骨破坏,伴随牙骨质吸收。炎症介质刺激破骨细胞活性,造成牙根表面不规则缺损。患者常伴有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需通过龈下刮治控制炎症,严重者可能需要牙周手术治疗。
3、外伤
牙齿受到撞击后可能发生替代性吸收或炎症性吸收。替代性吸收表现为牙根与周围骨组织融合,X线显示牙根边界模糊;炎症性吸收则可见根尖区透射影。早期发现可通过根管治疗阻止吸收进展。
4、囊肿或肿瘤压迫
颌骨囊肿或肿瘤的机械压迫可导致邻近牙根吸收,常见于含牙囊肿、成釉细胞瘤等。CT检查可见牙根呈锯齿状或截断样改变。需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严重吸收的牙齿可能需要拔除。
5、特发性吸收
无明显诱因发生的牙根内吸收或外吸收,可能与全身因素或遗传相关。内吸收可见髓腔扩大,外吸收表现为牙根表面凹陷。早期可通过显微根管治疗保存患牙,晚期需考虑拔除后修复。
日常应注意避免牙齿外伤,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牙根吸收。正畸治疗期间需遵医嘱复查,牙周炎患者应每3-6个月进行专业洁治。出现牙齿敏感、松动等症状时及时就诊,通过锥形束CT可精确评估吸收程度。孕妇、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更需关注牙周健康,控制全身疾病有助于降低吸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