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性骨关节病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是由松毛虫毒毛刺入皮肤后引发的过敏反应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该病可通过避免接触虫体、药物消炎、关节制动等方式干预。
1、病因机制
松毛虫毒毛含有的变应原蛋白可穿透皮肤,引发Ⅲ型变态反应。毒毛刺入后24-48小时即出现局部组织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关节滑膜炎性渗出,继而诱发纤维蛋白沉积和肉芽肿形成。接触虫体或虫茧的农林工作者、儿童为高危人群。
2、典型症状
初期表现为接触部位皮肤瘙痒性丘疹,随后发展为单侧膝关节、踝关节或肘关节的突发性肿胀。关节腔积液可导致活动受限,部分患者伴随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症状多在接触后1-2周达高峰。
3、诊断要点
需结合松毛虫接触史、典型关节症状及血清IgE检测。X线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慢性期可能出现骨质疏松。需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进行鉴别,后者血尿酸水平通常升高。
4、药物治疗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抗炎,配合氯雷他定片抗过敏。关节疼痛明显者可短期应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严重病例需关节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禁用自行穿刺抽吸关节液。
5、预后管理
多数患者3-4周症状消退,但可能反复发作。康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关节非负重训练。从事林业工作者需穿戴防护服,接触可疑物品后立即用肥皂水冲洗皮肤。
预防松毛虫性骨关节病需加强个人防护,进入林区应穿戴长袖衣物及手套,接触虫体后立即用胶带粘除皮肤残留毒毛。发病期间建议抬高患肢,关节肿胀处可冷敷处理。日常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炎症反应。若关节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或出现畸形,需及时至风湿免疫科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