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怎么查出来
颅内感染可通过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病原学检测、脑电图等方式诊断。颅内感染可能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或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综合判断。
1、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是诊断颅内感染的核心方法。通过检测脑脊液压力、外观、细胞计数、蛋白和葡萄糖水平,可初步判断感染类型。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增多和糖含量降低,病毒性感染则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需注意穿刺禁忌证如颅内压显著增高。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能显示脑水肿、脓肿形成或脑室扩大等结构性改变。MRI对早期脑膜炎症和微小病灶更敏感,增强扫描可帮助识别脑膜强化或局部病灶。特殊序列如DWI对疱疹性脑炎有较高诊断价值。
3、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症标志物有助于评估感染程度。血清学检测针对特定病原体如单纯疱疹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的抗体或抗原,为病原诊断提供间接依据。
4、病原学检测
脑脊液培养、PCR技术或宏基因组测序可直接检出病原体核酸或活菌。结核感染需进行抗酸染色和培养,隐球菌感染可通过墨汁染色确诊。新一代测序技术对罕见病原体识别具有优势。
5、脑电图
非特异性慢波活动可能提示脑实质受累,周期性癫痫样放电对单纯疱疹性脑炎有提示意义。动态脑电图监测有助于评估脑功能状态和癫痫风险,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疑似颅内感染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导致颅内压波动。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声光刺激,密切监测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急性期需禁食或给予流质饮食,后期逐步过渡到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软食。康复期可进行认知训练和肢体功能锻炼,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所有检查与治疗均需遵循感染防控规范,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