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与牙周炎的区别有哪些
牙龈炎与牙周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牙龈炎仅累及牙龈组织,表现为红肿出血,而牙周炎已侵犯牙槽骨和牙周膜,伴随牙齿松动和牙槽骨吸收。
1、病变范围
牙龈炎的炎症局限于牙龈边缘和龈乳头,未破坏深层牙周组织。临床检查可见牙龈充血水肿,探诊出血,但牙周袋深度通常不超过3毫米。牙周炎则已累及牙周韧带和牙槽骨,形成真性牙周袋,深度超过3毫米,X线片显示牙槽骨水平或垂直吸收。
2、症状表现
牙龈炎以牙龈出血、口臭为主要症状,刷牙或进食时易出血,但无自觉疼痛。牙周炎除出血外,还会出现牙龈退缩、牙齿敏感、咀嚼无力,晚期可见牙齿移位或脱落。部分患者伴有牙周脓肿和咬合不适。
3、可逆性差异
牙龈炎通过规范洁治和口腔维护可完全逆转,牙龈形态和功能可恢复正常。牙周炎造成的牙槽骨吸收不可逆,治疗仅能控制炎症进展,需通过翻瓣术、骨移植等手术修复缺损组织,严重者需拔除患牙。
4、致病因素
两者均由牙菌斑生物膜引发,但牙周炎患者多存在遗传易感性或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吸烟、压力等危险因素会加速牙周炎进展。牙龈炎若未及时控制,菌斑钙化形成牙石后,可能发展为牙周炎。
5、治疗方式
牙龈炎以超声波洁治配合氯己定含漱液等局部药物为主。牙周炎需分阶段治疗,包括龈下刮治、根面平整,中重度者需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等缓释剂,或采用引导组织再生术。两者均需长期维护治疗,每3-6个月复查。
保持每日两次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及间隙刷清洁邻面,可预防牙龈炎进展为牙周炎。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吸烟者应戒烟。出现牙龈出血超过两周或牙齿松动时,应及时进行牙周探诊和影像学检查,早期干预可最大限度保留天然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