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性心血管改变是什么意思
动脉硬化性心血管改变是指动脉血管壁因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变化导致管壁增厚、弹性下降的慢性病变,可能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
动脉硬化性心血管改变的核心病理过程是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早期表现为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渗透至内膜下被氧化,触发单核细胞迁移转化为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随着病程进展,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形成纤维帽覆盖脂质核心,斑块逐渐增大导致管腔狭窄。斑块不稳定时可能出现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典型受累血管包括冠状动脉、颈动脉、肾动脉及下肢动脉,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不同而异。冠状动脉病变可表现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颈动脉病变可能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肾动脉狭窄可引起难治性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
该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调节的年龄增长、男性性别、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以及可干预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和缺乏运动。长期高血压加速血管内皮损伤,糖尿病通过糖基化终产物促进炎症反应,吸烟直接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并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病理生理机制涉及氧化应激、慢性低度炎症、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等多重环节,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与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血管改变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严格控血压血糖血脂三高指标,戒烟限酒,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深海鱼类、坚果、橄榄油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取,维持体重指数在18.5-23.9范围。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颈动脉超声和踝臂指数,存在多重危险因素者需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已确诊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调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二级预防药物,定期复查血脂、肝肾功能及肌酸激酶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