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月经怎么来的
女性月经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的生理现象,主要由卵巢激素调控的月经周期引起。月经周期分为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和月经期四个阶段,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精密调节。
1、卵泡期
月经结束后进入卵泡期,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刺激卵泡发育,卵泡分泌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厚。此阶段通常持续7-10天,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为排卵做准备。
2、排卵期
雌激素高峰触发黄体生成素骤增,促使成熟卵泡破裂释放卵子。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此时宫颈黏液变稀薄,基础体温可能轻微升高。
3、黄体期
排卵后卵泡形成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维持子宫内膜。若未受孕,黄体在14天后退化,激素水平骤降。此阶段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等经前症状。
4、月经期
黄体萎缩导致孕激素撤退,子宫内膜螺旋动脉痉挛收缩,引发内膜缺血坏死脱落。经血包含内膜碎片、血液及黏液,正常持续3-7天,出血量20-80毫升。
5、激素调控
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控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卵巢激素通过负反馈调节该轴系。青春期启动和围绝经期变化均与此轴功能密切相关。
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月经周期稳定,适量补充铁和维生素可预防经期贫血。避免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经期注意保暖和个人卫生。若出现周期紊乱、痛经加重或异常出血,建议及时妇科就诊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