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疱疹病毒感染
单疱疹病毒感染通常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或2型引起,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交界处簇集性水疱,可能伴随疼痛或灼热感。感染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神经节,在免疫力下降时复发。治疗需根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抗病毒药物,同时注意避免接触传播。
1、病因分型
单纯疱疹病毒分为1型和2型,1型主要引起口唇疱疹,通过唾液传播;2型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通过性接触传播。两种病毒均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损或分泌物感染,病毒侵入皮肤黏膜后沿神经迁移至神经节形成潜伏感染。
2、典型症状
原发性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基础上出现群集小水疱,疱液清亮,破溃后形成糜烂面。口周疱疹常见于唇缘、鼻孔周围,生殖器疱疹多见于包皮、龟头或大小阴唇。复发前常有局部刺痛或瘙痒等前驱症状,全身症状较轻。
3、诊断方法
典型病例可通过临床表现诊断,非典型病例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常用方法包括病毒培养、抗原检测和PCR检测。血清学检查可区分1型和2型感染,IgM抗体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提示既往感染。
4、药物治疗
急性期可选用阿昔洛韦片、泛昔洛韦胶囊或伐昔洛韦片等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外用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乳膏、喷昔洛韦乳膏。严重感染者需静脉注射更昔洛韦。免疫缺陷患者可能需要延长疗程或预防性用药。
5、预防措施
发作期避免亲吻、共用餐具等密切接触。生殖器疱疹患者应使用避孕套,发作期禁止性接触。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减少复发,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复发频繁者可考虑长期抑制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接触婴幼儿或免疫缺陷人群时应特别注意防护,患者用品应单独清洗消毒。出现严重全身症状或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评估免疫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