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什么危害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主要危害包括胃黏膜损伤、消化功能紊乱和癌变风险增加。
1、胃黏膜损伤
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分泌尿素酶和细胞毒素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长期感染可能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胃镜检查可见黏膜红斑或糜烂,需通过四联疗法根除细菌,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
2、消化性溃疡
该菌感染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细菌定植会刺激胃酸过度分泌,侵蚀消化道黏膜形成溃疡灶。患者可能出现规律性上腹痛、黑便等症状。确诊需结合碳13呼气试验,治疗需持续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铋钾颗粒等药物4-8周。
3、胃癌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I类致癌物,长期感染可使胃癌发生概率提升数倍。细菌持续刺激会导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逐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和异型增生。建议40岁以上感染者定期进行胃镜筛查,早期发现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
4、缺铁性贫血
细菌感染会影响铁元素吸收,同时慢性出血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常见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降低。除根除治疗外,需配合琥珀酸亚铁片等补铁剂,并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
5、消化不良综合征
幽门螺旋杆菌会干扰胃排空功能,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早饱、嗳气、恶心等,但胃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可服用多潘立酮片改善胃动力,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同时需保持规律饮食。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应实行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造成家庭传播。日常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根除治疗后需间隔4周复查呼气试验,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不可自行停药。出现呕血、剧烈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