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引起肠梗阻怎么办
化疗后引起肠梗阻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灌肠通便、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肠梗阻通常由化疗药物损伤肠道黏膜、肠道蠕动功能减弱、腹腔粘连、肿瘤压迫、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
通过鼻胃管引流胃肠内容物减轻腹胀,同时避免食物刺激加重梗阻。需配合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日监测腹围变化。胃肠减压期间建议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等抑酸药物保护黏膜。
2、静脉营养支持
采用全肠外营养提供足够热量及营养素,常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等。需定期检测肝功能及血糖,营养液输注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40-60滴,避免再喂养综合征。
3、药物治疗
使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促进肠蠕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肠道水肿。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但需注意避免掩盖病情变化。用药期间需监测肠鸣音恢复情况。
4、灌肠通便
采用开塞露或生理盐水灌肠软化粪便,刺激结肠蠕动。操作时取左侧卧位,灌肠液温度维持在37-40℃,每次灌入量不超过500毫升。禁忌用于完全性梗阻或肠穿孔风险患者。
5、手术治疗
对于绞窄性肠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行肠粘连松解术或肠造瘘术。术前需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预防再粘连。手术可能与化疗周期调整方案相冲突,需多学科讨论。
化疗后肠梗阻患者恢复期应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逐步过渡至低纤维软食。每日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10-15分钟促进肠蠕动,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出现持续腹痛、呕吐或发热需立即返院复查,避免自行使用缓泻药物。治疗期间建议家属协助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意识状态变化,保持病房环境安静以减少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