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有哪些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可能与跌倒时手掌撑地、肘部直接撞击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肘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1、手法复位
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医生通过牵引和反牵引技术将骨折端对齐,过程中需配合影像学监测。复位后需评估神经血管状态,确认无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手指感觉异常。复位成功标准包括肘关节外观恢复、被动活动无阻挡。该方式创伤小但稳定性较差,需严格随访防止再移位。
2、石膏固定
复位后采用长臂石膏托固定4-6周,保持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石膏需塑形良好以避免压迫尺神经沟,远端需暴露手指便于观察血液循环。固定期间每周复查X线片,发现移位超过2毫米需重新处理。拆除石膏后须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暴力掰扯导致骨化性肌炎。
3、克氏针固定
针对不稳定骨折采用2-3枚克氏针经皮交叉固定,进针点避开尺神经走行区。术后仍需辅以外固定保护3-4周,针道护理每日用碘伏消毒。克氏针通常在门诊拔除,拔针前需确认骨折线模糊。该方法能有效维持复位且并发症较少,但存在针道感染、针体松动等风险。
4、切开复位内固定
适用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病例。手术采用后侧入路显露骨折端,使用解剖型钢板或弹性髓内钉固定。术中需特别注意保护尺神经,必要时进行前置处理。术后早期开始温和的主动活动,6周后根据愈合情况逐步增加负重。该方式解剖复位率高但创伤较大,可能影响骨骨骺生长。
5、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装置后系统进行关节松动训练,初期以主动活动为主,配合冷敷控制肿胀。2周后加入渐进式抗阻练习,使用弹力带改善肌力。康复过程中监测提携角变化,发现肘内翻超过15度需考虑截骨矫正。整个康复期需6-12个月,定期评估握力、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治疗期间家长应监督患儿避免剧烈运动,提供高钙高蛋白饮食促进愈合。观察手指颜色、温度和感觉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就医。康复阶段可配合游泳、捏橡皮泥等温和活动改善功能。定期随访至骨骼成熟,监测可能出现的生长障碍或畸形。夜间睡眠时可用枕头垫高患肢减轻肿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