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龈长了个肉疙瘩是什么
儿童牙龈长肉疙瘩可能是萌出性龈炎、牙龈脓肿或乳牙滞留引起的局部增生,常见原因主要有萌牙期刺激、口腔卫生不良、外伤感染等。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口腔科检查,明确诊断后针对性处理。
1、萌出性龈炎
乳牙或恒牙萌出过程中,牙龈组织受到机械刺激可能出现红肿增生,形成柔软粉红色的肉疙瘩。多伴随萌牙部位胀痛、流涎增多。家长可用纱布蘸生理盐水轻柔清洁牙龈,避免过硬食物刺激。若持续2周未消退需排除萌出障碍。
2、牙龈脓肿
龋齿或食物嵌塞导致牙龈感染化脓时,局部会形成紫红色疙瘩,触碰疼痛明显,可能伴随口臭、低热。需口腔科医生切开引流,配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治疗原发龋齿。
3、乳牙滞留
乳牙未按时脱落而恒牙已萌出时,滞留乳牙周围的牙龈组织可能增生凸起。表现为乳牙松动但未脱落,邻近牙龈呈半球形隆起。需拍摄牙片确认恒牙位置后拔除滞留乳牙,避免影响恒牙排列。
4、外伤性肉芽肿
咬伤、牙刷刮伤等导致牙龈破损后,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红色质脆的肉芽组织。常见于牙龈边缘,轻微触碰易出血。可通过激光切除或硝酸银烧灼处理,同时纠正儿童咬硬物习惯。
5、罕见肿瘤
婴幼儿牙龈纤维瘤、血管瘤等良性肿瘤可能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疙瘩。需通过活检明确性质,多数需手术切除。若疙瘩生长迅速、表面溃烂或伴随牙齿松动,应警惕恶性病变可能。
家长发现儿童牙龈异常增生时,应每日用儿童软毛牙刷清洁口腔,避免进食过烫或辛辣食物。观察疙瘩大小、颜色变化及是否影响进食,记录出现时间和发展情况。不建议自行挑破或挤压,防止继发感染。定期口腔检查能早期发现乳恒牙替换异常,培养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习惯可降低牙龈炎症发生概率。若疙瘩伴随发热、牙齿松动或出血不止,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