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心脏杂音、贫血、皮肤黏膜瘀点、脾肿大等。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心脏内膜表面发生微生物感染,常伴随赘生物形成,可能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引起。
1、发热
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体温可超过38摄氏度。发热可能伴随寒战、出汗等症状,抗生素治疗后可暂时缓解但易反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或体温正常,多见于老年体弱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2、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性表现,多数患者可在心前区闻及新出现的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杂音多由瓣膜损害或赘生物形成导致,常见于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杂音性质可为收缩期或舒张期,强度从轻度到响亮不等。
3、贫血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促等。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与慢性感染导致的铁代谢障碍、红细胞破坏增加有关。严重贫血可能需要输血支持治疗。
4、皮肤黏膜瘀点
皮肤黏膜瘀点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典型外周表现,多见于结膜、口腔黏膜、甲床等部位。瘀点直径多在1-2毫米,压之不褪色,由微血栓或血管炎导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奥斯勒结节,为指趾末端痛性红色结节。
5、脾肿大
脾肿大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中较为常见,体检可触及脾脏下缘超过肋缘。脾肿大与病原体持续刺激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有关。严重脾肿大可能引起左上腹不适或疼痛,少数情况下可发生脾梗死。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饮食上应保证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铁剂改善贫血。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牙科检查,减少细菌入血机会。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完成全程治疗,不可自行停药。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监测心脏功能变化。康复期应避免受凉感冒,定期复查血常规、血培养和心脏超声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