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什么原因引起
低血压可能由遗传因素、体位改变、脱水、药物副作用、心脏疾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症状。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倾向导致血压调节功能较弱,可能从青少年时期即出现无症状性低血压。这类情况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建议定期监测血压,避免突然站立或长时间站立,日常可适当增加水和盐分摄入。
2、体位改变
快速从卧位或坐位转为直立时,血液因重力作用集中在下肢,可能导致一过性血压下降,称为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老年人或长期卧床者,建议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穿弹力袜帮助血液回流。
3、脱水
高温环境、剧烈运动或腹泻呕吐导致体液大量丢失时,血容量减少可引发低血压。需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水分,如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需静脉输液治疗。
4、药物副作用
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美托洛尔片,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片等可能干扰血压调节。若服药后出现明显头晕,应咨询医生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5、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可能伴随胸痛、心悸等症状,需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确诊,常用药物包括地高辛片、呋塞米片等。
低血压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咸味食物和富含优质蛋白的食材如鸡蛋、瘦肉,避免空腹饮酒或暴饮暴食。夏季需注意防暑降温,运动前后及时补水,若反复出现晕厥或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排查严重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