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肚子胀怎么办
小宝宝肚子胀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热敷、补充益生菌、就医检查等方式缓解。肚子胀可能与喂养不当、胃肠功能紊乱、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食物过敏等原因有关。
1、调整喂养方式
喂养时注意奶嘴孔大小适宜,避免吸入过多空气。母乳喂养时让宝宝完全含住乳晕,奶粉喂养后需拍嗝10-15分钟。两次喂养间隔2-3小时,单次奶量不超过胃容量。避免在哭闹时喂奶,喂奶后保持竖抱姿势20分钟。
2、腹部按摩
洗净双手后搓热,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5-10分钟,力度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宜。可配合婴儿润肤油减少摩擦,按摩时间选在喂奶后1小时或洗澡后进行。注意避开刚进食后、哭闹时及脐带未脱落的新生儿。
3、热敷
使用40℃左右温水袋或热毛巾包裹干毛巾,隔着衣物敷在宝宝腹部10分钟。注意观察皮肤反应,避免烫伤。热敷可促进肠蠕动,建议在胀气发作时或排便前进行,每日不超过3次。早产儿及皮肤敏感者慎用。
4、补充益生菌
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选择婴幼儿专用剂型,用37℃以下温水或奶液冲服。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开封后冷藏保存。持续使用不超过2周,症状无改善需停用。
5、就医检查
若伴随呕吐、血便、发热或持续哭闹,需排查肠套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急症。医生可能开具乳糖酶检测、过敏原筛查或腹部超声。细菌感染时需用头孢克肟颗粒,肠梗阻需禁食胃肠减压。家长需记录腹胀发作时间与饮食关联性供医生参考。
日常注意观察宝宝排便性状与频率,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避免腹部受压。哺乳期妈妈需限制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摄入,配方奶喂养可尝试水解蛋白奶粉。保持适宜室温减少哭闹,每日进行被动操促进胃肠蠕动。若腹胀反复发作或体重增长缓慢,建议儿童消化科就诊完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