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认识及治疗阳痿
阳痿在中医称为阳痿病或阴痿,属于性功能障碍范畴,中医治疗阳痿主要通过辨证论治结合中药、针灸、推拿及生活调摄等方式干预。主要证型包括肾阳虚、肾阴虚、肝郁气滞、湿热下注、气血两虚等,对应使用温肾壮阳、滋阴降火、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补益气血等治法。
1、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多因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导致,表现为阳痿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常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温补肾阳,配合艾灸关元、命门等穴位。日常需避免生冷饮食,适量食用羊肉、韭菜等温补食物。
2、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常见于纵欲过度或久病伤阴,症见阳痿伴五心烦热、盗汗。治疗以左归丸、六味地黄丸滋阴降火,针刺三阴交、太溪等穴位。需节制房事,避免辛辣燥热食物,可食用黑芝麻、山药等滋补肾阴。
3、肝郁气滞证
肝郁气滞证多因情志不畅引起,表现为阳痿伴随胸胁胀闷、情绪抑郁。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剂可疏肝解郁,配合太冲、期门等穴位针灸。需保持情绪舒畅,进行太极拳等舒缓运动。
4、湿热下注证
湿热下注证常见于嗜酒肥甘者,症状为阳痿伴阴囊潮湿、小便黄赤。龙胆泻肝丸、四妙丸等可清热利湿,选取阴陵泉、膀胱俞等穴位针灸。饮食需清淡,忌酒及油腻,适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食物。
5、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多见于久病体弱者,症见阳痿伴面色苍白、气短乏力。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方剂补益气血,艾灸足三里、气海等穴位。需保证营养摄入,适量食用红枣、桂圆等补气血食材。
中医治疗阳痿强调辨证与整体调理,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规范用药,避免自行滥用壮阳药物。配合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及心理疏导,忌烟酒及过度疲劳。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疗效。日常可练习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改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