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型梅毒疹是什么
丘疹型梅毒疹是二期梅毒的典型皮肤表现,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表现为铜红色圆形或椭圆形丘疹,表面可有鳞屑或糜烂。
1、病因与病理
梅毒螺旋体通过性接触或母婴传播进入人体后,经6-8周潜伏期进入二期梅毒阶段。螺旋体在皮肤真皮层大量繁殖,引发局部血管炎和浆细胞浸润,形成特征性丘疹。皮疹内含有大量活体螺旋体,具有强传染性。
2、典型特征
皮损多呈对称分布,好发于躯干、四肢屈侧及掌跖部位。初期为直径0.5-1厘米的坚实丘疹,呈火腿色或铜红色,表面可见领圈状脱屑。掌跖部皮损因角质层厚常表现为领圈状鳞屑性红斑。
3、伴随症状
常合并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呈无痛性、质地坚硬。部分患者出现低热、头痛、骨关节痛等全身症状。黏膜可发生扁平湿疣,肛周及外生殖器部位可能出现潮湿性丘疹。
4、鉴别诊断
需与银屑病、玫瑰糠疹、扁平苔藓等皮肤病鉴别。梅毒疹的特殊之处在于掌跖受累、铜红色泽、无自觉症状以及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
5、诊断方法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皮损渗出液可发现螺旋体。非特异性血清试验包括RPR或TRUST,特异性试验采用TPPA或TPHA。脑脊液检查适用于神经梅毒筛查。
确诊后应立即开始规范治疗,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如苄星青霉素注射液,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多西环素片或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治疗期间应避免性接触,性伴侣需同步筛查。完成疗程后需定期随访血清学指标,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1次,第二年每半年复查1次。日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皮损,贴身衣物需高温消毒。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有助于皮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