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后遗症有什么
丹毒后遗症主要包括局部淋巴水肿、皮肤色素沉着、复发性丹毒及慢性溃疡等。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淋巴管炎症,若治疗不及时或反复发作可能遗留上述问题。
1、局部淋巴水肿
丹毒反复发作可损伤淋巴管功能,导致下肢或面部等受累区域出现持续性肿胀。患者可能感到患肢沉重感,皮肤紧绷,严重时影响关节活动。早期可通过穿戴弹力袜、抬高患肢缓解,晚期需专业淋巴引流治疗。
2、皮肤色素沉着
炎症消退后常遗留褐色或暗红色色素沉着,多发生于小腿、颜面部。这种改变与炎症刺激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强有关,通常无需特殊治疗,6-12个月可逐渐淡化,日常需注意防晒。
3、复发性丹毒
约30%患者会在原发部位反复感染,常见于足癣、皮肤破损未彻底治愈者。复发时症状较初次发作轻,但会增加后遗症风险。预防需根治足癣等诱因,必要时长期使用青霉素V钾片预防。
4、慢性溃疡
严重病例可能因血管炎导致皮肤营养障碍,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好发于胫前区域,表现为边缘隆起的痛性创面。治疗需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抗感染,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严重者需植皮手术。
5、纤维化硬化
长期慢性炎症可致真皮胶原纤维增生,皮肤变硬呈橘皮样改变。多见于反复发作的腿部丹毒,可能影响静脉回流。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可改善外观,但完全恢复较困难。
丹毒患者康复期应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或外伤。下肢受累者需控制体重,穿着宽松鞋袜,每日检查足部有无真菌感染迹象。饮食宜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高盐食物以减轻水肿。若出现皮肤温度升高、红肿疼痛等复发征兆,应立即就医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等药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