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糜烂性胃炎的危害

57118次浏览

夏季是胃肠疾病爆发的高峰期,糜烂性胃炎就是其中一种,如果患有糜烂性胃炎要尽快的到医院检查治疗,不然的话,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还会对工作造成重大的影响,导致其它的并发症。那糜烂性胃炎的危害具体有哪些?

  糜烂性胃炎的危害:

  1、糜烂性胃炎危害很大,病灶可继续发展,累及粘膜下层,甚至穿透浆膜,更为常见的糜烂性胃炎危害是胃底部发生多处出血,胃窦部也可被累及。头部损伤与其他情况不同,此时胃酸分泌不是减少,而是增加,病灶可为孤立,也可累及十二指肠。

  2、糜烂性胃炎一旦发生严重出血,死亡率可达60%以上。大量输血会进一步削弱止血。虽然各种手术和非手术方法如抗分泌的溃疡药物,血管收缩剂,血管造影技术,内镜下凝固疗法已被采用,但效果并不理想。除全胃切除外,其他手术后的继续出血是常见的,且死亡率与内科治疗相同。

  3、糜烂性胃炎还有个主要的危害,就是疼痛,因为糜烂性胃炎是因为胃粘膜糜烂,所以进粗糙食物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剧烈疼痛,让人痛不欲生。

  4、容易引发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此时如果患者没引起注意,不加以治疗,容易转化成胃溃疡、不典型增生,最后导致癌变的发生。

相关推荐

03:15
吃完饭心跳快怎么回事
吃饭后心跳加快原因很多,生理性因素主要有吃得太快,或是吃饭前进行了运动量比较大的健身活动等等这些。病理的情况,有一些基础心脏病和非心源性疾病,如甲亢、肿瘤晚期等。心跳加快最主要的原因生理性的比较多,吃饭太快时,血容量增加太快,导致回心血量增加,会导致心慌,也就是心跳快。而器质性心脏病、心绞痛的人,因为饭后大量的血液,到胃肠道帮助消化,导致心脏的冠脉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也会引起心跳加快。其他的疾病,比如贫血、发热、甲亢、心衰等等,都会相应的引起心跳加快。
前期胃炎怎样预防
由于我们的饮食不正常,所以许多人患有了前期胃炎,那么前期胃炎怎样预防?从预防角度来看,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刺激因素对胃粘膜的损害,如果能做到这点就可大大减少或防止胃炎和溃疡病的发生,下面专家来给大家讲讲怎样预防前期胃炎?
胃炎病人的饮食宜忌
急性胃炎是胃黏膜急性的,可逆性的病变,可因化学(烟草、烈酒、浓茶、咖啡、药品等)、物理(过烫、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X射线照射等)的刺激或由于接触细菌或其毒素引起的,病程一般较短,1~2天好转,预后良好。一般分为单纯性,腐蚀性,感染性,化脓性和出血糜烂性胃炎五种。急性胃炎患者的饮食养生保健原则有:①患者在急性期常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因失水较多,在饮食上应注意补充大量液体,可供给鲜果汁,藕粉,米汤,鸡蛋汤等
胃炎中期诊断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些疾病也伴随在我们身边,胃炎就是其中一个,那么胃炎中期诊断该怎么诊断呢,胃炎是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的疾病,也是比较难对付的一个病,下面让我为大家解释一下,以下就是我的相关经验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浅表性胃炎会不会传染
大多数浅表性胃炎患者缺乏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常有上腹部胀闷、嗳气、吐酸、食欲减退,或无规律上腹隐痛,食后加重等诸多表现。浅表性胃炎经治疗多能痊愈;若失于治疗,则可进一步发展,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以转化为萎缩性胃炎。那么浅表性胃炎会传染吗?浅表性胃炎是否会传染浅表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引发浅表性胃炎的原因之一。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
小儿胃炎的症状
小儿胃炎急性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比较重症的出现呕血、吐血、便血、水电解质紊乱等;慢性症状是没有规律的腹痛,甚至绞痛等。小儿胃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胃炎是因为炎症造成,有些是物理或化学因素造成。因为误服有毒或腐蚀性物质,或食物被其他毒素污染,造成胃黏膜损伤,还有是继发于其他严重的感染、休克、外伤或呼吸道疾病后,造成胃肠黏膜出现应激性反应。慢性胃炎,是因为有害因子反复作用于胃黏膜引起,是以浅表性胃炎为主要表现,反复发作,没有规律性的腹痛,进食中或进餐后,出现上腹部或脐周腹痛,有的轻症会表现隐痛或钝痛,严重的可以表现剧烈的绞痛,伴有恶心、食欲不好,继而影响生长发育和营养状态。所以如果出现,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语音时长 01:38

2020-07-03

56926次收听

胃炎吃什么好
胃炎患者在饮食上多吃一些秋葵、白萝卜、木瓜、五味子较好有助于修复胃黏膜,促进炎症吸收。
胃酸多反胃应该怎么办
胃酸多,然后出现反酸这样症状,那么最常见是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往往病人会主诉除了有反酸症状以外,还会有胸骨后烧灼感,就是所谓烧心表现。这个时候一般会建议患者来避免进食这些刺激胃酸分泌食物,比如说酒精类饮料,比如说辛辣这些食物,再有就是油腻高脂肪、高蛋白类这些含肉类这些饮食,也可能会造成胃酸分泌过多、引起反酸,这些反流症状加重。烧心这些反流症状比例也会明显升高,所以控制一个健康体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反酸症状。还有就是最关键的,如果这些饮食和生活方面进行调整,症状仍不能缓解,在排除其它胃部器质性疾病以后,可以进行质子泵抑制剂这类药物抑制胃酸分泌治疗。
语音时长 01:44

2020-02-27

55357次收听

什么是弥漫性胃炎
胃炎的病灶一般局限于胃窦的小范围内,弥漫性胃炎为广泛性的胃黏膜损伤,也就是糜烂灶或损伤的范围超出胃窦,累积胃体甚至胃底,弥漫性胃炎多有摄入不洁饮食、化学性损伤或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所导致,再有就是一些吸烟和饮酒的患者也会引起弥漫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过程中需进行活检化验,也就是避免短期内服用刺激性的药物或摄入刺激性的饮食,以减轻胃黏膜的损伤。这种病变有80%的患者都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关系。建议患者可以先到医院检查一下幽门螺杆菌试验,明确有无感染。如果有感染,需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目前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案是三联疗法或者是四联疗法。三联疗法就是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加上奥美拉唑或者是铋剂进行相关的治疗,口服药物14天,然后停药4周,复查幽门螺杆菌。
语音时长 01:38

2020-02-18

52018次收听

02:48
非萎缩性胃炎能自愈吗
可以自愈,但无法恢复至原始的胃黏膜状态。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的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症状最轻,病变程度最轻,也是危害性最小的一类胃炎。可改变生活饮食习惯,规律清淡饮食,细嚼慢咽,荤素搭配,不暴饮暴食,饭后适当散步帮助消化,注意饮食忌口,忌油腻、辛辣、生冷、刺激的食物,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烟酒等。
01:38
胃炎如何预防
胃炎的预防主要是针对胃炎的一些危险因素来进行说的。我们知道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饮食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类的消炎药或者是消炎止痛药,长期饮酒,还有一些家族遗传体质因素等有关的。要预防慢性胃炎我们就要避免这些危险因素。第一我们要检测自己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如果感染的话可以进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如果没有感染,我们要防止自己被幽门螺旋杆杆菌感染,要注意饮食的卫生,另外少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饮食要规律。
胃溃疡可不可以痊愈
若胃溃疡没有癌变,还是良性溃疡可根治,要找出胃溃疡的原因,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若把幽门螺旋杆菌根治,胃溃疡复发率可从40%降到10%以下,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常用是四联疗法,也是2种抗生素加PPI质子泵抑制剂及铋剂,这4个药联合运用;第二,除幽门杆菌是胃溃疡病因外,药物也是胃溃疡发病主要原因,查找原因,如止疼片,若这类药可不用,尽量避免使用,但用阿司匹林这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加用质子泵抑制剂,也就拉唑类的药物,可预防溃疡发生;第三,胃溃疡除根除病因外,胃溃疡发作有季节性,换季时,可用一些PPI药物,也就拉唑类药物,可预防1到2年,这时可防止胃溃疡再次发生。
语音时长 01:38

2019-07-26

52696次收听

02:13
饭后胃疼是怎么回事
胃疼不一定是胃,应该是指上腹部剑突下的位置,这个位置的疼不一定是消化系统的胃疼。比如有些老年人有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如果出现这个位置的突发痛疼,一定要警惕是急性心梗或者急性下壁心梗。比如常见的急腹症、阑尾炎,首发症状也可能是吃完饭后这里疼,但疼痛感会慢慢的转到右下腹,以及恶心、呕吐的症状。胃相关的问题有吃完饭后上腹部不舒服,比如常见的消化性溃疡;而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胃溃疡,胃溃疡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吃完饭后上腹部不舒服,而且会有三个表现性:规律性、周期性、季节性。
02:10
胃不好吃什么合适
胃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如果胃不好,会影响人体的正常饮食和消化,长期抵抗力就会下降,引发疾病的发生。如果是胃病的患者,就一定需要优化饮食结构,调养肠胃,注意饮食习惯。日常饮食中应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苹果、桃、板栗、南瓜等,还可以进食清淡的汤类和粥类,比如小米粥。过于刺激如酸、甜、辣、凉、硬、油炸的食物都要控制,这些食物会增加胃的刺激,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部不适。同时在饮食的频率上也要加以控制,要规律饮食、均衡饮食。
慢性胃炎不能吃哪些食物
不能吃过于刺激的食物,腌制食品。慢性胃炎的直接原因是自身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黏膜的腐蚀。正常胃黏膜一般不会受到胃酸,还有胃蛋白酶的侵袭,这是由于胃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还有胃黏膜分泌的碳酸氢盐,一起形成了粘液碳酸氢盐的屏障。这种屏障,会保护胃黏膜,中和胃酸。长期吃某些食物,就比较容易打破胃黏膜的平衡,打破酸碱平衡,从而诱发慢性胃炎的产生,或者加重病情的进展。比如过酸、过咸、过辣的食物,咖啡、浓茶、酒精等等也会刺激胃黏膜。一些腌制食品也要尽量的少吃,比如腌制的榨菜,咸菜等等。
语音时长 01:42

2018-09-29

64467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