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中耳炎的辨证施治
中医将中耳炎辨证分为风热犯耳证、肝胆湿热证、脾虚湿困证、肾阴亏虚证四种类型,治疗需根据证型选用疏风清热、清肝泻火、健脾利湿或滋阴降火等治法。
1、风热犯耳证
表现为耳痛突发、耳内胀闷,可伴发热恶寒。多因外感风热邪毒侵袭耳窍所致。治疗宜疏风清热,常用银翘散加减,含金银花、连翘等成分的中成药如银翘解毒片可辅助使用。耳部红肿明显者可配合黄连滴耳液局部消炎。
2、肝胆湿热证
症见耳痛剧烈、耳脓黄稠,伴口苦咽干。常因肝胆湿热上蒸耳窍引发。治法当清泻肝胆,龙胆泻肝汤为主方,中成药如龙胆泻肝丸可选用。若耳道分泌物多,可用苦参洗剂清洗后外涂冰片散。
3、脾虚湿困证
病程迁延,耳脓清稀量多,多因脾失健运致水湿停聚。治疗需健脾渗湿,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配合补中益气颗粒调理脾胃。日常可用山药、薏苡仁等食疗健脾。
4、肾阴亏虚证
多见耳鸣耳聋、脓液稀薄,属久病伤肾所致。治宜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为首选,配合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针灸可选取听宫、太溪等穴位。
5、外治法配合
各证型均可配合中医外治法,如用野菊花煎液熏洗患耳,或取苍耳子油滴耳。急性期耳周穴位贴敷蒜泥,慢性期可用艾条悬灸耳门穴。但化脓性中耳炎禁用鼓气吹耳法。
中耳炎患者需注意保持耳道干燥,洗头时用棉球堵住外耳道;避免用力擤鼻以防邪毒内侵;饮食宜清淡,风热证忌辛辣,脾虚证少食生冷,肾虚者可适量食用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患者可练习鸣天鼓耳部保健操促进气血流通。若出现高热、剧烈头痛或面瘫等严重症状,须立即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