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血栓如何到达肺部
下肢血栓到达肺部通常是由于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该过程主要与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在肌肉挤压或血流冲击下可能从血管壁脱落。脱落的血栓碎片会沿下肢静脉回流至右心房,再经右心室泵入肺动脉系统。体积较小的血栓可阻塞肺动脉分支,导致局部肺组织缺血坏死。体积较大的血栓可能完全阻塞肺动脉主干,引发急性呼吸循环衰竭。
长期卧床患者因缺乏肌肉泵作用,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显著减慢。外科手术后血管内皮损伤会激活凝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凝血因子异常增多。这些情况都会增加血栓形成和脱落的风险。妊娠期女性盆腔静脉受压,口服避孕药改变凝血功能,肥胖者静脉回流阻力增大,也都是高危因素。
预防下肢血栓形成需保持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站超过2小时,长途旅行时可穿着医用弹力袜。术后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下床活动,高风险人群可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出现单侧下肢肿胀疼痛、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通过血管超声、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抗凝溶栓治疗、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严重者需行肺动脉取栓手术。日常应注意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保持合理体重,定期进行血管功能评估。